國家衛健委:奮力譜寫新時代醫師隊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作者:靳曉丹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 次
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向往和追求。維護人民健康是廣大醫師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始終高度重視人民健康,不斷加強醫師隊伍建設,將其作為彰顯黨的性質、踐行黨的宗旨、推動黨的事業的重要工作。一百年來,在黨的領導下,醫師隊伍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由強到優,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強醫師隊伍建設作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實施路徑,推動醫師隊伍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我們牢牢立足基本國情,遵循醫學人才成長規律,統籌各方面力量,持續增加和優化醫師資源供給,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人力支撐。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醫師408.6萬人,覆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所有醫學主要專業,每千人口醫師數達到2.9人。醫師隊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占比59.5%、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占比45.8%。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數達到77.4億,我國醫師隊伍支撐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以醫師為代表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堅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號召,迅速集結、奔赴前線、連續作戰,為奪取抗擊疫情重大戰略成果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贊譽,體現了偉大抗疫精神,展現了黨領導下醫師隊伍發展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我們注重發揮制度優勢,鼓勵廣大醫師和醫務工作者發展醫學技術,提高醫療質量,不斷增強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本領。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分離了沙眼衣原體、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進行了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在救治大面積燒傷、化學藥物治療絨毛膜上皮癌、研制抗瘧疾新藥青蒿素、肝癌早診早治、分化誘導治療白血病、重大傳染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醫學技術創新成果。屠呦呦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疫苗研發團隊自主研發的多款新冠疫苗已經用于全球疫情防控。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成為“全球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指數”排名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人均預期壽命由建國初期的35.0歲提升到2019年的77.3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由1500/10萬、200‰左右下降到2020年的16.9/10萬、5.4‰,人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我們發揚改革創新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醫師管理改革,顯著激發醫師執業活力潛力。啟動實施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堅決破除“四唯”問題,突出臨床實踐導向,體現中醫藥人才特色,鼓勵醫師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拓展醫療服務新形式,鼓勵符合條件的醫師開展互聯網醫療,方便群眾就醫,助力疫情防控。探索多學科診療模式,組織不同專業醫師和技術人員協同配合,突出預防為主,推動建立覆蓋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醫療服務模式。全面實施醫師注冊管理改革,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醫師由單點執業到多點執業,再到區域注冊,優質醫師資源輻射帶動作用充分釋放,群眾在基層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截至目前,全國多機構執業的醫師數量達到30.4萬,其中到基層執業的占比超過40%。
我們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有效調動廣大醫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黨中央、國務院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習近平總書記連續作出重要指示,推動建立完善醫務工作者保障機制,充分彰顯對醫師職業的尊崇和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關心關愛,鼓勵醫務工作者以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協同建立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連續統一的醫學教育體系,醫學人才發展路徑更加清晰、發展空間更加廣闊,醫師隊伍專業能力同質化水平穩步提高。
回望過去,我國醫師隊伍建設成績斐然。展望未來,新時代醫師隊伍建設正揚帆起航。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中,我們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建設人民滿意的醫師隊伍不懈努力。
堅持黨對醫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建立統籌聯動的工作格局。醫師隊伍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在于毫不動搖的堅持黨對醫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在于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健全衛生健康、教育、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分工協作機制,在行業管理、教育培訓、財政投入、職業發展、待遇保障等方面同向發力,增強工作整體性和協同性,形成全面加強醫師隊伍建設的工作合力。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提高醫師隊伍培養水平。高質量培養是醫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在全行業廣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遵循臨床導向,深化醫教協同改革,建立健全符合醫學規律和特點的醫師培養制度。完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醫學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加快補齊緊缺專業短板,促進各專業均衡發展。強化公共衛生知識培訓和疫情防控演練,提升醫師隊伍重大疫情防控能力。
堅持以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為導向,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能力。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迅速釋放,對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快構建分級診療體系,引導優質醫師資源下沉,協同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連續醫療服務。鼓勵醫療服務方式創新,增進人文關懷,提升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支持醫學技術創新,規范醫療行為,確保醫療質量安全。
堅持醫師隊伍的基礎性定位,保障和維護廣大醫師權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廣大醫務工作者是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保障和維護醫師權益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責。要推動各地落實“兩個允許”,完善財政補償政策,提高陽光收入。建立健全公立醫院崗位管理制度,科學設置工作崗位,減輕工作負荷。發揮職稱評審“指揮棒”作用,實行“干什么評什么”。要大力弘揚崇高職業精神,以“中國醫師節”和“最美醫生”“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等活動為載體,選樹先進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增進全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
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黨中央作出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賦予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的光榮使命。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繼承和發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崇高職業精神,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建設,矢志不渝維護人民健康,奮力譜寫新時代醫師隊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健康根基。
我們牢牢立足基本國情,遵循醫學人才成長規律,統籌各方面力量,持續增加和優化醫師資源供給,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人力支撐。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醫師408.6萬人,覆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所有醫學主要專業,每千人口醫師數達到2.9人。醫師隊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占比59.5%、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占比45.8%。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數達到77.4億,我國醫師隊伍支撐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以醫師為代表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堅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號召,迅速集結、奔赴前線、連續作戰,為奪取抗擊疫情重大戰略成果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贊譽,體現了偉大抗疫精神,展現了黨領導下醫師隊伍發展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我們注重發揮制度優勢,鼓勵廣大醫師和醫務工作者發展醫學技術,提高醫療質量,不斷增強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本領。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分離了沙眼衣原體、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進行了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在救治大面積燒傷、化學藥物治療絨毛膜上皮癌、研制抗瘧疾新藥青蒿素、肝癌早診早治、分化誘導治療白血病、重大傳染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醫學技術創新成果。屠呦呦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疫苗研發團隊自主研發的多款新冠疫苗已經用于全球疫情防控。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成為“全球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指數”排名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人均預期壽命由建國初期的35.0歲提升到2019年的77.3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由1500/10萬、200‰左右下降到2020年的16.9/10萬、5.4‰,人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我們發揚改革創新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醫師管理改革,顯著激發醫師執業活力潛力。啟動實施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堅決破除“四唯”問題,突出臨床實踐導向,體現中醫藥人才特色,鼓勵醫師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拓展醫療服務新形式,鼓勵符合條件的醫師開展互聯網醫療,方便群眾就醫,助力疫情防控。探索多學科診療模式,組織不同專業醫師和技術人員協同配合,突出預防為主,推動建立覆蓋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醫療服務模式。全面實施醫師注冊管理改革,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醫師由單點執業到多點執業,再到區域注冊,優質醫師資源輻射帶動作用充分釋放,群眾在基層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截至目前,全國多機構執業的醫師數量達到30.4萬,其中到基層執業的占比超過40%。
我們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有效調動廣大醫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黨中央、國務院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習近平總書記連續作出重要指示,推動建立完善醫務工作者保障機制,充分彰顯對醫師職業的尊崇和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關心關愛,鼓勵醫務工作者以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協同建立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連續統一的醫學教育體系,醫學人才發展路徑更加清晰、發展空間更加廣闊,醫師隊伍專業能力同質化水平穩步提高。
回望過去,我國醫師隊伍建設成績斐然。展望未來,新時代醫師隊伍建設正揚帆起航。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中,我們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建設人民滿意的醫師隊伍不懈努力。
堅持黨對醫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建立統籌聯動的工作格局。醫師隊伍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在于毫不動搖的堅持黨對醫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在于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健全衛生健康、教育、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分工協作機制,在行業管理、教育培訓、財政投入、職業發展、待遇保障等方面同向發力,增強工作整體性和協同性,形成全面加強醫師隊伍建設的工作合力。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提高醫師隊伍培養水平。高質量培養是醫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在全行業廣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遵循臨床導向,深化醫教協同改革,建立健全符合醫學規律和特點的醫師培養制度。完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醫學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加快補齊緊缺專業短板,促進各專業均衡發展。強化公共衛生知識培訓和疫情防控演練,提升醫師隊伍重大疫情防控能力。
堅持以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為導向,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能力。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迅速釋放,對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快構建分級診療體系,引導優質醫師資源下沉,協同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連續醫療服務。鼓勵醫療服務方式創新,增進人文關懷,提升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支持醫學技術創新,規范醫療行為,確保醫療質量安全。
堅持醫師隊伍的基礎性定位,保障和維護廣大醫師權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廣大醫務工作者是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保障和維護醫師權益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責。要推動各地落實“兩個允許”,完善財政補償政策,提高陽光收入。建立健全公立醫院崗位管理制度,科學設置工作崗位,減輕工作負荷。發揮職稱評審“指揮棒”作用,實行“干什么評什么”。要大力弘揚崇高職業精神,以“中國醫師節”和“最美醫生”“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等活動為載體,選樹先進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增進全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
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黨中央作出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賦予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的光榮使命。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繼承和發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崇高職業精神,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建設,矢志不渝維護人民健康,奮力譜寫新時代醫師隊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健康根基。
上一篇:定點醫院感控管理再升級
下一篇:多維度推進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