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健康威脅不斷增加
作者:楊金偉 來源:健康報 次
11月8日,由柳葉刀倒計時指導、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和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共同主辦的《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2021)》發布會以線上方式舉行。結合今年公眾高度關注的極端氣候問題,《報告》指出了三大核心信息:氣候變化對我國居民的健康威脅正在不斷增加,如不及時干預,類似河南暴雨的極端天氣將更加頻繁;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多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仍有提升空間;極端天氣的應對,是每個部門和每個人的必修課。
《報告》顯示,在氣候變化的健康威脅方面,2020年我國人均熱浪暴露天數比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天數增加了4.51天,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增加了約92%。2020年,我國約有14500人因熱浪而過早死亡,由此產生的經濟成本約1.76億美元;高溫造成的勞動時間損失約為315億工作小時數,相當于全國總工時的1.3%,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我國全年GDP的1.4%。此外,與2004年至2007年相比,2016年至2019年我國媒介伊蚊傳播登革熱的能力增加了25.4%。我國洪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持續增加,雖然我國應急反應能力的提升使洪水受災人數呈減少趨勢,但2020年和2021年的極端降雨事件有可能逆轉這一勢頭。
《報告》指出,在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方面,2020年,我國地方層面的適應規劃和評估、城市綠地增長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等指標都取得了進展。但是,我國還沒有出臺國家級氣候健康適應計劃,大多數省份還未就氣候造成的健康風險進行評估,也未制定適應規劃,氣象部門在公共衛生決策中的參與有限。在減緩工作方面,我國清潔能源規模擴大,能源系統的碳強度穩步下降。然而,在我國98%的城市中,PM2.5年平均濃度仍然高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10微克/立方米)。我國的碳排放控制面臨巨大壓力,在全球其他國家排放量受疫情影響普遍下降的情況下,2020年我國總排放量因經濟復蘇增加了1.28%。
據介紹,《報告》由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領銜國內外25家知名學術機構的專家共同撰寫,專業領域涉及氣候科學、流行病學、衛生政策、地理學、環境工程、經濟學、傳播學等。團隊通過建立20余個指標監測體系,逐年追蹤氣候變化對中國人群健康的影響,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對人群的健康效益,旨在提高全社會對氣候變化造成健康威脅的認識。團隊呼吁各部門和公眾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改善人群健康。
《報告》顯示,在氣候變化的健康威脅方面,2020年我國人均熱浪暴露天數比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天數增加了4.51天,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增加了約92%。2020年,我國約有14500人因熱浪而過早死亡,由此產生的經濟成本約1.76億美元;高溫造成的勞動時間損失約為315億工作小時數,相當于全國總工時的1.3%,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我國全年GDP的1.4%。此外,與2004年至2007年相比,2016年至2019年我國媒介伊蚊傳播登革熱的能力增加了25.4%。我國洪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持續增加,雖然我國應急反應能力的提升使洪水受災人數呈減少趨勢,但2020年和2021年的極端降雨事件有可能逆轉這一勢頭。
《報告》指出,在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方面,2020年,我國地方層面的適應規劃和評估、城市綠地增長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等指標都取得了進展。但是,我國還沒有出臺國家級氣候健康適應計劃,大多數省份還未就氣候造成的健康風險進行評估,也未制定適應規劃,氣象部門在公共衛生決策中的參與有限。在減緩工作方面,我國清潔能源規模擴大,能源系統的碳強度穩步下降。然而,在我國98%的城市中,PM2.5年平均濃度仍然高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10微克/立方米)。我國的碳排放控制面臨巨大壓力,在全球其他國家排放量受疫情影響普遍下降的情況下,2020年我國總排放量因經濟復蘇增加了1.28%。
據介紹,《報告》由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領銜國內外25家知名學術機構的專家共同撰寫,專業領域涉及氣候科學、流行病學、衛生政策、地理學、環境工程、經濟學、傳播學等。團隊通過建立20余個指標監測體系,逐年追蹤氣候變化對中國人群健康的影響,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對人群的健康效益,旨在提高全社會對氣候變化造成健康威脅的認識。團隊呼吁各部門和公眾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改善人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