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風險區這樣劃分
作者:張磊 來源:健康報 次
11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新冠肺炎疫情風險區劃定及管控方案》?!斗桨浮芬?,疫情處置過程中,如個別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對居住地、工作地、活動區域造成的傳播風險較低,密切接觸者已及時管控,經研判無社區傳播風險,可不劃定風險區;未發生本土疫情的縣(市、區、旗),要切實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無需劃定風險區。
《方案》明確了高、低風險區的劃分標準、防控措施以及解除標準。比如,對于高風險區,原則上將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高風險區。高風險區一般以單元、樓棟為單位劃定,在疫情傳播風險不明確或存在廣泛社區傳播的情況下,可適度擴大高風險區劃定范圍,風險區域范圍可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動態調整。高風險區實行封控措施,其間“足不出戶、上門服務”。封控期間若發現新的感染者,由當地聯防聯控機制組織開展風險研判,按照“一區一策”要求,可將原封控區域全部或部分延長封控時間。高風險區若連續5天未發現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結果均為陰性,降為低風險區。
《方案》指出,高風險區、低風險區由地市級疫情防控指揮部門組織專家組進行劃定,省級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靠前指揮并給予專業指導支持。具體可綜合考慮相關區域內人群防護情況、人群聚集情況、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與其他人員接觸的頻繁程度,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工作、活動的時間、范圍以及相關場所的密閉性、通風情況等4個方面的因素。此外,出院(艙)后核酸檢測陽性人員,經調查評估無傳播風險;核酸檢測Ct值≥35,且經甄別為既往感染的入境人員等5類情形不納入風險區域判定考慮因素。
《方案》強調,高風險區、低風險區的防控工作由地市級疫情防控指揮部門統一指揮。在高風險區所在社區設立社區防控辦公室,一般下設綜合協調組、健康監測組、醫療保障組等各方面力量開展工作,具體由各地結合實際和防控需要確定。同時,要建立“三級包保”制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實行縣(市、區)干部包街道(鄉鎮)、鄉鎮(街道)干部包社區(村)、行政村(社區)干部包戶;建立“五包一”制度,細化責任分工,由街道(鄉鎮)干部、社區網格管理員、基層醫務工作者、民警、志愿者等共同負責落實社區防控措施,做到宣教、排查、管控、督導、關愛“五個到位”。
《方案》明確了高、低風險區的劃分標準、防控措施以及解除標準。比如,對于高風險區,原則上將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高風險區。高風險區一般以單元、樓棟為單位劃定,在疫情傳播風險不明確或存在廣泛社區傳播的情況下,可適度擴大高風險區劃定范圍,風險區域范圍可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動態調整。高風險區實行封控措施,其間“足不出戶、上門服務”。封控期間若發現新的感染者,由當地聯防聯控機制組織開展風險研判,按照“一區一策”要求,可將原封控區域全部或部分延長封控時間。高風險區若連續5天未發現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結果均為陰性,降為低風險區。
《方案》指出,高風險區、低風險區由地市級疫情防控指揮部門組織專家組進行劃定,省級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靠前指揮并給予專業指導支持。具體可綜合考慮相關區域內人群防護情況、人群聚集情況、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與其他人員接觸的頻繁程度,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工作、活動的時間、范圍以及相關場所的密閉性、通風情況等4個方面的因素。此外,出院(艙)后核酸檢測陽性人員,經調查評估無傳播風險;核酸檢測Ct值≥35,且經甄別為既往感染的入境人員等5類情形不納入風險區域判定考慮因素。
《方案》強調,高風險區、低風險區的防控工作由地市級疫情防控指揮部門統一指揮。在高風險區所在社區設立社區防控辦公室,一般下設綜合協調組、健康監測組、醫療保障組等各方面力量開展工作,具體由各地結合實際和防控需要確定。同時,要建立“三級包保”制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實行縣(市、區)干部包街道(鄉鎮)、鄉鎮(街道)干部包社區(村)、行政村(社區)干部包戶;建立“五包一”制度,細化責任分工,由街道(鄉鎮)干部、社區網格管理員、基層醫務工作者、民警、志愿者等共同負責落實社區防控措施,做到宣教、排查、管控、督導、關愛“五個到位”。
下一篇:拿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招硬招